Wednesday, February 27, 2008

智慧与慈悲

佛教的智慧,不应是冷漠的智慧,而是应与慈悲相应的智慧。
如实观五取蕴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,而产生厌、离欲、解脱,本是出世间的过程,也是诸法实相,不能说有错。然而,对于还是凡夫的修学者,如果只著重于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观,而忽略慈悲心的长养,很容易产生过份的出离心,而造成所谓的「冷漠的智慧」,缺少世间的关怀。
相反的,过份的重视慈悲,而缺少智慧,即会变成「泥菩萨过江,自身难保」。
事实上,无我的慈悲,才是真正的慈悲。慈悲与智慧,本是可以互相增长与相应。
摩诃男为了勉救更多的释族,愿意舍自己的生命,投入湖中,以发系湖底的树根,在他的身体未浮出前,暂缓琉璃王的追杀释族。
提婆达多屡次要害死佛陀,佛陀依然慈悲以待,在提婆达多身降地狱之际,佛陀还记说提婆达多因为临终称念「南无佛」之善因,将于未来得度,成为辟支佛。
无我更能慈悲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