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缘之家
证严法师
─ 伤在他身, 痛在我心 [ 关于慈悲 ]
1. 悲即是同情心。能互相宽谅、容忍, 表现一分宽心、爱心, 即是悲心;
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宽容与悲悯一切众生的人。
2. 没有数字的代价即为『无量』。
不辞劳苦的付出便是『大慈悲』。
付出劳力服务, 又服务的很欢喜便叫做『喜舍』。
3. 慈悲喜舍这四个字, 分开来说,
慈喜是予乐, 是教富;
而悲舍是拔苦、是救贫。
4. 慈就是爱, 是清净的爱。
『无缘大慈』, 是指没有污染的爱:
他与我虽然无缘无故, 而我却能爱他;
爱的他快乐, 我也没烦恼。
这就是最大最清净的爱。
1. 众生与我无缘无故, 他的苦就是我的苦, 他的痛就是我的痛。
苦在他的生, 忧在我的心; 伤在他的身痛在我的心
这就是「同体大悲」。
2. 要慈眼视众生要把无形化作有形, 把理论化成行动;
要时时刻刻拿出一分「我们不去救他, 谁去救他」的大慈大悲的济助精神;
能如此, 举世亦可成为净土。
3. 慈悲是救世的泉源, 但无智不成大慈悲,
有了智慧才能发挥无穷的毅力与慈悲。
如此亦副何佛法中的「悲智双运」。
4. 真正的妙法是以至慧流露出来, 真正的慈悲是用力量去推动的。
5. 佛陀讲慈悲, 是以爱心仁德为体, 以诚正和睦为用。
6.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萨。把握一日的付出, 即是一日的菩萨。
7. 菩萨精神是永远融入中生的精神。要让菩萨精神永远存在这个世界,
不能只有理论, 也要有实质的表现。
慈悲与愿力是理论, 服务众生的工作就是实质的表达,
我们要把无形的慈悲化为坚固的永远的工作。
8. 把慈悲形象化, 付之具体的行动
第四篇 -- 清净的莲花 [ 开启「智慧」, 播「善」种 ]
1.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,
都有无量的智慧 --
把良知、良能启发出来, 则福慧果报无量!
2. 佛陀在人间, 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份智慧,
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,
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。
3. 学佛必须要遵守佛陀教育我们的三个原则: 戒、定、慧。
戒是生活行动的宗旨, 用来教戒我们的心不做坏事;
行为不发生差错, 心就有定力, 精神就会统一;
如此就能产生智慧。
4. 心有定力, 智慧自然产生。
人生常为外境所影响, 即是定力不够, 学佛即是要定。
「定」用现代语讲, 就是庄敬自强。
1. 有智慧的人, 所带走的是觉误了之后的有情。
2. 聪明的人不一定具有智慧, 但是智慧一定包括聪明;
聪明只是一种计量利弊得失的能力, 贪婪诡诈也是聪明的象徵。
3. 聪明的人得失心重, 有智慧的人则勇于舍得。
4. 同样一个「得」字, 有「舍得」, 也有「得失」两种完全不同的界心境。
有智慧的人就能够舍, 能「舍」也就能「得」, 能得无限的快乐;
不能「舍」就会有「失」, 失去了心境的安宁。
1. 不经一事, 不长一智, 智慧是从人与事之间磨练出来的,
若逃避现实, 离开人与事, 便无从产生智慧。
2. 能付出爱心就是福, 能消除烦恼就是慧。
3. 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。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,
但手背无法拿东西, 若反过掌来用手心, 则双手万能。
4. 善是利益, 恶是损害。
一念之非即种恶因, 一念之是即得善果。
1. 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, 多一粒善的种子, 就可减少一支杂草。
土地不耕种, 则必杂草丛生;
所以行善要日日行、时时行, 不断去行, 那怕是举手投足也要存有一分善念。
2. 做好事并不是为求名, 也不是为求功德;
抱著「尽本分」的心去做好事,
才是真的好事、才是至诚无私的善事。
3. 善字的意思是适度、刚刚好。
不偏不倚、不极端、爱的不会太过份, 也不会产生怨恨心;
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不平等的分别心;
对自己所爱的人, 能以智慧断除占有的感情,
对自己不爱的或不投缘的人, 能尽量善解, 以好的心念去对待人。
第五篇 无染的爱 [迈入人格升华的境界]
1. 什么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呢? 就是爱.
把牺牲当作享受, 能够付出爱心的人, 永远都很快乐,
而且活的有意义.
2. 不管是爱人或是被爱都是幸福的.
有力量去爱人或被爱的人都是幸福的人.
3. 不要封闭自己. 你要先爱别人, 别人才会爱你.
4. 人要自爱, 才能爱普天下的人.
1. 待人退一步, 爱人宽一步, 在人生道中就会活的很快乐.
2. 倘能以爱待人, 以慈对人, 则不惹祸伤身;
所以做人应该吃点亏, 做个大智若愚的人.
3. 把气愤的心境转为柔和, 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爱,
如此, 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.
4. 布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品, 而是一份虔诚的爱心.
1. 人生最悲哀的感受莫过于「人有眷属, 唯我独无」。
因此, 菩萨道行者说: 「你们看待世间一切众生,
应该把年老者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敬他;
年龄与己相近者, 就当作兄弟姐妹去敬爱他;
年龄比较幼小的, 则当作自己的子女一般去爱护他....」
这是人性中最高洁、最真、最善、最美的爱。
2. 爱, 绝不能夹杂著烦恼, 因位有烦恼就会有污染。
3.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。
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, 不要想回收, 就不会有烦恼。
1. 有所求的爱, 是无法永久存在的。
能够永久存在的, 就是那份无形、无染而无求的爱。
2. 父母过分爱子女的心力会反射成子女的烦恼,
对子女要放心, 他们才能安心。
3. 清茶淡香, 既可口又提神; 若太浓则苦得喝不下。
世间的其情爱也是如此。
4. 爱----这件东西在人心中常觉得奇缺, 常觉得饥恶难饱足, 像饿鬼一样。
人在爱欲中, 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□ 第六篇 饱满的稻穗 [谦虚、柔忍、争与和] □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1.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, 即使已经智慧圆融, 更应含蓄谦虚,
像稻穗一样, 米粒愈饱满垂的愈低。
2. 真正的智慧人生, 必定有诚意谦虚的态度;
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恶邪正,
有谦虚才能建立美满人生。
3. 修行最重要的目标即是无我。因为你能缩小自己、放大心胸、
包容一切、尊重别人, 别人也一定会来尊重你, 接受你。
[注] 修行: 修身养性, 端正行为 -- 1993/11/14 证严上人于
中区慈青(慈济青年)共修会上开示。
4.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, 才更勇于缩小自己。
1. 缩小自己, 要能缩到对方的眼睛里、耳朵里;
既不伤他, 还要能嵌在对方的心头上。
2. 一粒沙就扎到脚, 一颗小石子就扎到心,
面对事情就担当不下去。
3.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。
4. 看淡自己是般若, 看重自己是执著。
1. 众生有烦恼, 是因为我执的关系。以「我」的自私心理为中心, 以自我为大,
不但使自己痛苦, 也影响周围的人群跟著争执痛苦。
忘我, 才能于修身养性中, 造就身心健康、幸福的人生观。
2. 爱是人间的一分力量; 但是只有爱, 还不够, 必须还要有个「忍」--
忍辱、忍让、忍耐, 能忍则能安。
3. 要做个受人欢迎的人, 做个被爱的人, 就必须先照顾好自我的声和色。
面容动作、言谈举止, 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养忍辱得来的。
4. 修行者的本分事是忍耐和付出, 因为修养原是个人的行为。
证严上人说:
人生在世, 假若欠缺了爱, 日子将了无生趣, 毫无意义.
但若只局限于染著的小爱, 则容益损人毁己, 造成伤害;
所以应该发挥无色彩的清净大爱, 只有付出不求回报,
让被我们爱的人没有压力, 欢喜自在.
1. 有钱也苦, 没钱也苦, 闲也苦, 忙也苦, 世间有那几个人不苦呢?
说苦是因为他不能堪忍! 愈是不能堪忍的人, 愈是痛苦.
2. 娑婆世界又译成堪忍世界, 亦即要堪的起忍耐, 才有办法在世间生存得更自在.
3.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, 能够达到看开忍, 则会觉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.
4. 做事, 一定要秉持著『正』与『诚』的原则; 而待人,
则要以『宽』与『柔』的态度。要以宗教者超然的型态, 宽大的心胸来容纳任何人□
祝 福慧双修 功德无量
阿弥陀佛
puikwankee@gmail.com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录自: 佛教经典系列】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